散文丨欧阳华丽:时光深处的金山古祠 世界通讯

红网   2023-06-29 14:41:28

红网论坛网友“rcxwbb”/摄


(资料图片)

时光深处的金山古祠

文/欧阳华丽

儿时我最常去的亲戚家是汝城金山村的姑奶奶那。姑奶奶有两个儿子,四个孙儿,唯独没有孙女,于是格外疼我,时不时便打发伯伯或叔叔来接我,到她那生活一段时间。金山村靠山贴水,青砖黑瓦,蜿蜒着一路的青石板路面,清淡而朴素,是山水映衬着的一个古村。我那时还小,不明白村里同样盖着椽、瓦,同样有门有窗的房子,为什么被称为“祠堂”,更不明白为什么村里会有那么多祠堂。村里祠堂最初给我的印象神秘、庄重、威严,平日我是不轻易踏进半步的。总觉得凑近那一尺来高的门槛,沉重高大的木门,便让人不免有种阴森的感觉。

不过也有例外,逢年过节姑奶奶要去祠堂祭神。这时鞭炮与香火都燃烧起来,祭品摆在供台上,祠堂里人多热闹,我便小狗样的跟在姑奶奶身后,摇摇摆摆跨进祠堂。

一块蒸熟过的五花肉,一整只蒸熟报过晓的公鸡,一壶白酒。这些是姑奶奶祭神的祭品。

姑奶奶祭神的时候,点上蜡烛,口中念念有词。那些话像经她妥帖处理过才吐出来,不轻不重,在她规定的范畴内,仿佛只有神方可听得见。

那时我会蹲在姑奶奶一旁,偷听她给神说了什么。据说许愿不能让别的人听到,怕神不纳接,不显灵,所以姑奶奶脸故作愠色,驱我走。我不甘离去,又在距她一二米远处的地方偷听。姑奶奶蹲在祭品前,忽略我的存在,一边烧着香和蜡烛,一边把心愿细细碎碎的交予神灵。至于神灵灵泛到什么程度,是否对姑奶奶格外开恩,姑奶奶管不着,问心无愧才是姑奶奶要注重的。

春节的祠堂是喜庆的,可舞狮子、踩高跷、唱戏曲,因为人多空间小,要找一处可以看表演的落脚点实属不易。为了看到表演,大家想方设法,有的骑大人的脖子上,有的站在凳子上,有的站在木梯上,更有甚者,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每个人都伸长脖子,兴致勃勃,看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过瘾得很。当然最过瘾的还是元宵那天的香火龙。汝城香火龙以汝城所产稻草、棕叶、竹片、竹竿及特制龙香为主要制作材料,用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制成,制作技术复杂。尤其龙头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等,环环紧扣,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夜幕初临时,全村人将龙香点燃,整个龙体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辉,在手提火绣球的小伙子的指引下翻滚跳跃,很是壮观。我随着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来回穿梭,兴致盎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祠堂的接触多了起来。金山祠堂门前一般都有个开阔的“广场”,为前坪,亦称拜坪。前坪正前方皆一口荷塘,荷叶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如凝碧的波痕,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欢快穿梭的鱼儿。荷塘边上是几棵高高低低的古树,追云逐日似的,向着高远的苍穹。这些大树枝繁叶茂,蓊蓊郁郁,茂密的枝丫相互牵伴勾连。炎炎夏日里,我们常在树下玩耍,做游戏;走路的人口渴了,也常在这儿歇歇脚,喝口井水;大人们从田里归来,常常把锄头一横,一屁股坐在锄把上,拧支烟,纳凉小憩,谈一谈农事,扯一扯家常。聊够歇足了,再各回各家。通到各家的小路,曲曲弯弯的,像一阕小词,意幽而深长。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在河边贪玩,结果一不小心跌入河里。当时我还不会游泳,一个正在地里除草的村民把我救上岸,然后直接送到祠堂,又牵来一头水牛,将我按在牛脊背上,用力挤出腹部的水,才捡回一条小命。姑奶奶跌跌撞撞赶来时,话都不会说了,扑通跪下,只会对着神龛磕头作揖,谢祖先保佑。好像就是从那次起,我不再害怕祠堂了。我想,祠堂表面上看去阴森森的,其实这种阴森对邪恶是一种震吓,对正义与善良则是一种庄重的、不露声色的爱。

心内没有了那一丝惧怕,我开始细细地打量身边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祠堂,这才发现这些青砖火瓦、石灰勾缝、封火山墙造就的古祠堂是如此惊艳、优美、慈悲、含义深远。

汝城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有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由于汝城地处穷陬,交通险阻,开发较缓,才得以保存大量的古祠堂,位居湖南古祠堂之首。金山村先后由李氏、卢氏、叶氏迁聚一起,距今已有820多年村史。村里的叶氏家庙(敦本堂)、卢氏家庙(叙伦堂)、李氏家庙(陇西堂),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风水环境、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画漆饰的精工细作,动静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

金山祠堂多建在青山绿水间较为空旷的位置,从村子的高处往下俯瞰,祠堂是“回”字形结构,屋顶是硬山顶或庑殿顶,屋脊中置宝顶、两侧刻有仙人走兽,两端饰龙吻。屋角造型十分讲究,飞檐翘角,如大鸟展翅。黑瓦覆盖的屋顶从四个方向向下方中间天井倾斜而下,流畅安静。马头墙比其它几面墙要高,镶在被风擦拭过的蓝天下,有着简洁粗犷的线条之美。但简洁却不简单,在整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中,众多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而祠堂这种高大封闭的墙体,庄严肃穆的场所,也因为马头墙层层叠起的设计显得错落有致。

金山祠堂大都采用三间二进或三间三进的形式,两进之间逐进抬高,有步步高升之意。祠堂左右各有一条“义路、礼门”式的深幽巷道,指“君子循行的礼义之路”。颇为特别的是叶氏敦本堂朝门虽然不是很高大,但却是汝城有名的“三条半”朝门之一,它的位置、朝向、大小、高度,相传由清道光年间岭南著名的堪舆大师肖三四亲自堪形而定。(汝城县“三条半朝门”是指由肖三四大师亲手勘定的土桥镇金山村的叶氏朝门,土桥镇永安村的何氏朝门,卢阳镇上水东的朱氏朝门,加上永丰乡先锋村的半条朝门。)朝门在建造之初,左边墙壁上已勒石规定“子孙后代永远不得改变朝门高度和朝向”。当地相传:叶家朝门兴建之后,叶氏家族人丁兴旺,生活富足,成为当地望族。朝门外面是“八”字墙,仿古代官府衙门建筑式样,由内而外,渐大渐阔,寓意“前景广阔,广纳钱财”。而卢氏家庙的地理位置也是奇佳,以君子岭之奇胜为陪衬、引堂前源水之清冽作点缀,构筑起“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的景象。

祠堂两进之间布以天井。天井,是汝城祠堂的“标配”。当地有句俗话:“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汝城人觉得聚水如聚财,天井上方承接的雨水流入屋内天井水池中,所谓“四水归堂”,满足了人们“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的风水心理。设立天井,不仅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还能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在汝城,人们喜欢将吉瑞的期望寄托在一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及神话故事中,并根据实物造型和图画将其表现出来。如富贵人家的门窗、墙上、梁柱上云集着别出心裁的雕刻,有代表喜鹊登门幸福来的“喜上梅梢”,有代表祥瑞、富贵的凤穿牡丹,也有寓意国泰民安、渴望太平盛世的双凤朝阳……在金山各祠堂也一样,木雕、石雕,砖雕美不胜收。门楼上最吸引人的是精彩的木雕和斗拱,木雕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鸿门粱的镂空雕艺术。鸿门梁在汝城祠堂中的分量可谓举足轻重,是体现建筑层次、工艺水平的重要构件。传统鸿门梁一般三层至四层镂空雕,两端各有一龙头,中间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左麟麒吐金书宝剑,右狮子滚球,形象生动。如叶氏家庙的鸿门粱,三层镂空雕使双龙戏珠形象逼真,曲折蜿蜒犹如真龙;梁上的云水纹内外相通,节节相扣,线条纤巧而有张力,其精湛的工艺真令人叹为观止。相传此双龙由师徒两人竞技而雕成,各种手法集大成于一梁,故木雕技艺极其高超。

而卢氏家庙的鸿门楼,正立面为高平屋饰重檐歇山顶彩绘七跳如意斗拱鸿门楼,七跳指七层,斗栱式结构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建筑式样,全部是通过木卯榫互相牵引,不用钉子,重心上重下轻,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在门楼上,还镶有不少雕板,雕板上浮雕空城计、将相和、包公赔琴、拦马过关、三气周瑜、孔明借东风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门楼的檐下及两侧,装饰有八仙、魁星等立体雕刻的人像。另外,还有梅花鹿、双狮戏球、龙眼、桃子、冬瓜、南瓜等动植物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两个小小的户对,也通常雕太极图、或吉祥物、或花卉等图案,毫不马虎。梁柱雀替上的雕刻装饰丰富多彩,有鳌鱼、飞凤、卷草、花卉、瓜果、云纹、龙纹、回字纹等,皆缕空透雕,立体感很强。神龛隔扇上的雕刻内容主要是福禄寿禧,如卢氏家庙神龛上就是用50个雕刻“寿”字的精美隔扇门组成,镂雕工艺精美绝伦,绿地金字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李氏家庙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石雕圣旨碑,正中浮雕“圣旨”二字,两侧饰以龙纹;背面正中浮雕“恩荣”二字,两侧饰以凤纹,庄重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而门当、石狮、柱础、角础、神案、牌坊等用的则是石雕工艺,每座祠堂都有一对门当,门当一般为鼓形,有的在石鼓上方精雕卧狮,有的石狮成对,一雄一雌,摆放在祠堂大门前的两旁,憨态可掬。有的石狮,雄狮威猛高大,口含活动圆珠,雌狮前还精雕幼狮,活泼可爱。祠堂祭祀用的神案一般用青石做成,神案上也要雕刻精美的图案。李氏宗祠的神案用整块青石锉雕,长3米多,厚20公分,正面刻纹饰,下部雕支脚,支脚下端雕八只虎爪紧扣地面,这种造型十分罕见、刀法细腻精美。

古祠堂中,坚实粗壮的大木柱下均有石柱础。柱础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上圆下方形、上八角下四角形;图案有圆柱纹、莲花纹、卷草纹等传统纹饰,有的还浮雕动物瓜果。不饰图案的也会刻上精致的轮廓线,很有观赏效果。

最吸引我的是祠堂的绘画装饰艺术,它不是单一的漆画,而是由油彩画、水墨画、漆画三种搭配组合而成。油彩画主要用于门楼、梁架、雀替、窗花的木雕构件上,使这些雕刻作品极具真实感、立体感,栩栩如生。据说还可以保护木质,减少风雨剥蚀的影响。祠堂里那些木刻的历史故事、神话人物、花鸟虫鱼等,涂上这些艳丽的油彩,更显得动静有致,流光溢彩。水墨画主要用于藻井、照壁、窗户上方及横梁下、檐口处,有些画则直接画在祠堂的墙上。形状有条幅、斗方、扇面、圆或半圆等。内容大都是人物故事、花鸟山水。在横梁下、檐口处,则往往描绘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龙形凤尾纹样。与浓墨重彩的油彩画相比,水墨画显得格外清新淡雅。漆画大都画在祠堂的大门上。大门高大、宽阔、厚实,黑漆为底,左右两扇大门绘制门神。老人们告诉我,门神分文臣武将,文臣魁梧睿智,武将高大威猛。小时候总觉得门神威武凶悍,长大后慢慢看出了它们的神采——门神的轮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细长的绳状物粘合而成,形成有力的线条,显现出浮雕的效果。文臣的玉带、武将的铠甲则粘贴反光的金属,简直与真品无异。

走入祠堂,让我入迷的还有由名家书写或撰文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如,卢氏家庙叙伦堂门匾“南楚名家”,来自宋太宗赵光义为嘉奖卢氏先祖卢多逊(北宋开国宰相)的丰功伟绩的赐诗:“积世簪缨自范阳,煌煌事业远流芳。尚书光耀千秋史,太尉名扬五代梁。唐朝宰相威力强,卢氏英才呈忠良。楚国之南皆名家,家声远播耿朝纲”。叶氏家庙梁枋上悬挂着“叶氏家庙”匾额,“氏”字一撇出头,竟是有意为之,寓意着叶氏子弟要出人头地。叶氏家庙“敦本堂”堂号匾,“本”有着敦厚本分的立身之本、勤学苦读的立业之本、勤耕农桑的立家之本三层意思。而卢氏家庙厅柱上悬挂的对联:“行其礼奏其乐作述渊源忻勿替,敬所尊爱所亲情文内外贵交修。”说明了卢氏家族有着重礼乐、贵亲情的家风。卢氏族人将其家庙取名为“叙伦堂”由此可见一斑。敦本堂正中大门背面画屏下在红色底板上正楷书32条“报条”,记载叶氏子孙外出做官人员姓名、官职,不得不让族人,产生历史的荣耀感和历史的责任感。“开基自陇西纱笼人物勋名旧,卜筑近君岭柳汁衣裳彩色新”,悬挂在家庙门楼檐柱的这幅楹联点明了金山李氏家族的渊源及家庙的景色。陇西堂是金山李氏的堂号,表明其郡望是陇西,姓氏的来历和郡望来源于陇西,是和唐太宗李世民(曾封为“陇西郡公”)同宗的望族。李氏后人以先祖功勋为荣,用先祖精神勉励后人拼搏进取,陇西堂内至今还保存着“旨钦点翰林院”“道光辛丑恩科”等匾额,得体地呼应了厅堂右门“功名竹帛重千古,文武衣冠萃一堂”等对联所描述的史况。

此外,“孝廉方正”匾,“吏行冰上,俗消雀角”德政牌,告诫世人为人子要为孝子,为官要“吏行冰上,以心为镜,清正廉洁”的现实意义。

这些书艺隽永的字匾,篆、隶、真、行、草、楷各种书体齐备,或飘逸俊秀,或凝重端庄。它们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苍劲如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字一句都泛着微光,默然静立,任人解读。这些字匾是那样的安静、敦厚与平和,字里行间散发出高洁和风雅,犹如祖先谆谆教诲,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这些年姑奶奶膝下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离开了金山村,每一个外出,姑奶奶都会备上供品,来到祠堂,虔诚祈祷,又从祠堂前大树底下,面对祖宗,包上一包黄土让孩子们带上。她说,想家时,或遇着难事时,就拿出来摸摸,摸摸自己的根,把把自己的脉,揣摩揣摩从老祖宗那儿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都在讲些啥,你们就会清白明了。

我的姑奶奶一生识不了几个字,但先祖的老规矩,先祖的精气神,就像融入了她的血液,又仿佛与生俱来。看着她,我就会想起祠堂前的方塘,虽然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人面”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粼粼的池水仍旧“春风不改旧时波”地荡漾着,生生不息。

远离了金山村的人也像是从祠堂前面那几棵不屈不挠的古树借来的毅力,攻破了生活的一道道难关,迈过了一道道坎儿,他们不管干哪行,乐善好施做人的准则没变,勤廉做事的原则没有变。年来节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回到老家,都会到祠堂里烧几张纸,给供奉在上头的祖宗叩几个头,说几句心里话,续续家族脉气。

祠堂中年头到年尾,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点烛烧香,焚烧纸钱,特有的烟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它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缠绕在檐头横梁上,缱绻于楼栏廊柱中,流动在花格漏窗间,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在这古朴的香味中,我们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宗族的家风祖训,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苦恼了西方圣哲苏格拉底一生的问题,却很简单地在时光深处的祠堂里找到答案。

欧阳华丽,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湖南文学》《湘江文艺》《金山》《芒种》《小说月刊》等杂志报刊,多次获全国微小说大赛一等奖,多篇作品入选《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中国当代文学选本》及各类权威年度选本;现为《小说月刊》专栏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风雨人生路》,并获郴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最近更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