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湖南,惊雷乍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敦颐的‘无极’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暗合的。”2023年6月初,在郴州濂溪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博导朱汉民这样说。7月29日,他发表文章《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8月2日,长沙正式发布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吹响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号角。
这一声声惊雷,是湖湘文化历史和当代的呼应,是念念不忘的回响,是历史自信和时代自信的承接。
湖南人为什么敢?湖南人为什么能?从韶山到岳麓书院,从三湘到四水,我们致敬革命领袖,致敬湖湘文化,从湖湘文化里寻找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澎湃动力。
敢为人先
湖湘文化最耀眼的LOGO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站在岳麓书院大门前,念着这副门联,五湖四海的人总要惊叹湖南人“好大的口气”。
岳麓书院。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通讯员 周丹 摄
再看看门联上宋真宗亲书的“岳麓书院”匾额吧。公元1015年,岳麓书院首位山长周式,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获皇帝接见的民办大学校长,竟当场拒绝了当国子监主簿的恩宠,还求来了墨宝。
湖南人就是这么敢,就是这么自信。
千年弦歌不绝,这块匾额至今光彩熠熠。仰望“道南正脉”,走过屈子祠、濂溪祠、船山祠、时务学堂、半学斋,你就会豁然明白,湖南人为什么敢?这是从屈贾发源的湖湘文化奠定的基因,且一脉相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从敢于牺牲到敢于掀翻一个旧世界。汨罗江畔,行吟“长叹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纵身投江;湘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棠“抬棺西征”;浏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长沙的田汉用一首歌唤醒民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韶山冲的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掀翻一个旧世界,缔造一个新中国。
敢为人先,从敢思到敢看。北宋周敦颐熔铸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思考宇宙的本源“无极而太极”,开创理学;明末清初王夫之站在中国哲学总揽全局的高度注六经,发展理学;清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100卷《海国图志》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湖南钟叔河推出《走向世界丛书》,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国际视野。
长沙窑瓷器纹样。图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敢为人先,从敢做到敢闯。湘江边的长沙窑,无名窑的基业和技术积累,无上等原料,无官府订烧,且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却靠走市场,从湘江走上“海上丝路”,成为唐朝最大的文化产业。有500年历史的洪江古商城,明清时期就敞开怀抱,接纳英美、全国包括港澳的客商,“洪油”(洪江桐油)一年输出英美20万担,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敢为人先,从敢创新到敢转化。不过是汉代治学态度的“实事求是”,湖南人把它创新成为湖湘文化最显著的精神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把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推进现代化事业无往而不胜的思想路线和精神法宝。
敢为人先,让湖南人在楚汉、两宋、近代这三个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湖湘文化从边缘到两宋明清崛起,到清末民初进入全盛阶段,人才群体喷涌,湖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敢为人先,让长沙在新世纪由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又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跨越。一个最先房住不炒,拼颜值拼幸福指数的网红城市,这次要拼头脑,拼智慧,拼环境,拼服务。聚全球的“最强大脑”而研,成果服务于全球。
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最耀眼的LOGO。
开放包容
湖湘文化最迫切的突围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但开放包容却是湖湘文化自带的基因。
唐宋以前,湖南拥抱接纳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等贬谪群体带来的流寓文化,形成气质独具的湖湘文化;宋有福建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了湖湘学派,江西人朱熹前来“朱张会讲”,使岳麓书院一跃成为全国学术重镇。
近代的洋务运动,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先锋,在全国各地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近200个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但时至今日,湖南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开放的思想上,我们和老祖宗还有差距;在开放的程度上,不说北上广深,湖南和海南也有差距。
湖南人曾第一个“睁眼看世界”,可如今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脚步,还没踏出过国门。湘商曾是改革开放大军中勇立潮头的重要力量,他们听到召唤心怀使命回湘投资时,期待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
研究湖湘文化的专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佳明如此剖析:湖湘文化中总的倾向为保守的理学思想,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深层阻碍。
湖南是农业大省,稻作文化底蕴深厚,可“小农意识”的影响在有的领域根深蒂固。一些干部“官气重”“官味浓”,一些企业看重“短期利益”,缺乏改革攻坚的勇气和韧劲,阻碍了发展进程。
湖南人霸得蛮,不怕苦,敢于斗争,爱憎分明,可也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窝里斗”。在一些事关发展全局的部署中,有的地方习惯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战,都想当“主角”,不想当“配角”,“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影响了全局利益。
湘人强调取“义”,而耻于谈取“利”,可过度的“重义轻利”倾向,阻碍了经营主体诚信伦理的发展,实质上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些地方引进项目时承诺很好,可引进来后,把承诺长时间停在口头上、锁在抽屉里,破坏了营商环境。
“精华”不取就有违本源,“糟粕”不去后人就不能用。
我们学习研究湖湘文化,既从中汲取营养,又避免其中的局限性,去伪存真,塑造“既不自卑又不自恋”的文化心理。
我们如果谈不出湖湘文化的局限性,就不敢放手去弘扬湖湘文化。我们弘扬湖湘文化,如果不坚持“两个结合”,不秉持开放包容,不敢对理学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禁欲节俭的生活观、重农轻商的经济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谈不上让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更遑论完成“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大使命任务。
文艺创新
湖湘文化最走心的弘扬
文艺创新,是弘扬湖湘文化最深入人心,最影响久远的形式。
在湖湘文化发展历史上,屈原的“离骚”,欧阳询的书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陆游的“不到潇湘岂有诗”,周敦颐的“爱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曾国藩的“家书”,沈从文的“边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这些文艺创新的经典,成了湖湘文化的最好注解,润物细无声地将湖湘文化一代代传承。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震撼上演。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从历史回到当代,湖南的文艺家们在创新。《大地颂歌》开文艺创作之先河,艺术再现了“精准扶贫”这场伟大的人类实践。大型交响组曲《岳麓书院》在2023年长沙新年音乐会奏响,借西方之器,弘湖湘文化。现实题材影片《长沙夜生活》首次以电影方式塑造了筑梦之地、幸福之城和快乐之都的长沙城市形象。大型历史史诗剧《天宠湖南》的首演,集中展现了湖南人向死而生、命许中华的精神特点。
8月5日,从北京又传来一声惊雷:《热血当歌》以“舞”讲述田汉、聂耳等进步青年的追求与担当,获得了湖南历史上首个荷花奖舞剧奖。
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的湖南文艺人,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但我们还应有更多更好的文艺形式与载体,比如电影,电视剧,真人秀;比如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不拘一格,与时俱进,把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文化名人宣传出去,把湖湘文化的“精华”弘扬开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丰厚的支撑。
我们还应把湖湘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让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成为湖南学子的两道“文化加餐”,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革命故事讲述好,在文化传承中激励湖湘青年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2020年9月17日下午,在岳麓书院大门,面对莘莘学子,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幅门联作出新解读:不仅指历史上湖南这个地方代有人出,也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创新弘扬湖湘文化,利用好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我们自信,我们期待,湖南再现人才喷涌、文化繁荣的盛景。